
小学第二
尔雅三卷
明刻本。首载郭序。每卷前标篇目,注中有音某者,完善未删。卷后复有音释。世传吴元恭本为经注之善者,此本间有胜於吴本处。如《释草》“葽绕,蕀蒬”注:“今远
”,“
”不作“志”,与《释文》合。《释木》“楥,柜□(此处原文为方框字)”不作“枊”,与《石经五经文字》合,又“皙无实枣”,“皙”不作“晢”,与单疏本合;又“蕡蔼”注:“树实繁茂□(此处原文为方框字)蔼”,“□(此处原文为方框字)”不作“菴”。《释鱼》“贝居陆贆”注:“贝中肉如科斗”,“中”不作“斗”;又“螣,螣蛇”,首“螣”不作“螣”。皆与单疏本合。他如《释宫》“屋上薄”,“薄”不作“簿”。《释天》“何鼓”不作“河鼓”。《释水》“县出”不作“悬出”,胜於唐石经。又《释畜》“騋牝骊牡”不作“騋牝骊牝”。《释草》“其萌虇”注:“音缱绻”,不作“邱阮”,胜於雪窗本。每卷有音释,或即蜀相毋昭裔《尔雅音略》与?每半葉十行,行二十字,大小字同。大黑口。收藏有“砻错斋藏书记”朱文长方印、“曾在鄂渚张芷隈家”朱文长方印。
尔雅三卷,附校讹一卷
日本影宋刊本。首载郭序,后有音释。每卷总计经若干字、注若干字。每半葉十行,行二十至二十三字不等,注每行三十字。均与瞿氏《书目》所载宋本相同。至胜於吴元恭本之字,及诸讹字,亦与《书目》同,其为善本无疑。校讹一卷,颇可观览。
尔雅二卷
明刻本。分《释地》以上为上卷,《释丘》以下为下卷,颇觉无理。郭序前多邢疏序,后有音释。及佳处与前两书同,板心有“宜静书屋”四字。
埤雅二十卷
明翻宋本。前有男宰序,署衔:“朝请郎直秘阁权发遣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公事借紫金鱼袋。”此佃之子也。按:宰字元钧,即放翁之父。放翁《跋向芗林帖》云:“先少师使淮南,实与芗林为代。”放翁即以是年十月生。有诗云:“少傅奉诏朝京师,檥船生我淮之湄。宣和七年冬十月,犹是中原无事时。”《系年录》:“绍兴十八年六月丙午,知临安府直秘阁陆宰卒。”是时放翁二十三岁。末行“宣和七年六月旦谨序”,记年日也。瞿氏《书目》以为佃子旦序,误矣。瞿氏《书目》又云:“汪氏师韩见宋刻《总目》外,每卷各有目次。”此本与宋刻同,每半葉十行,行二十字。大黑口。收藏有“聋错斋藏书记”朱文长方印、“曾在鄂渚张芷隈家”朱文长方印。
尔雅翼三十二卷
明刊本。前有正德十四年都穆序略,云:“予家旧藏宋刻本,以归李工部彦夫,而罗公十六世孙刻之。”是此书源出宋板。每卷后有音释,板心上有字数,下有刻工名。后跋阙一葉。
新刻韵略五卷
影钞元本。此书不著撰人姓氏,简首有许古道真序,作於正大六年,云:“平水书籍王文郁携新韵见颐庵老人”云云。卷末有墨图记二行云:“大德丙午重刻新本”、“平水中和轩王宅印”。是书王氏后人所刻,已非文郁之旧。卷首有贡举三试程式及“章表回避”字样,并及於皇庆三年、延祐元年云云,是又大德后补刊者。按《金史·地理志》:平阳府有书籍。其倚郭平阳县有平水,是平水即平阳,史言有书籍,盖置局设官於此。元太宗八年,用耶律楚材言,立经籍所於平阳,当是因金之旧耳。每半葉十六行,行二十字。
改并五音集韵十五卷
明刊本。题“滹阳松水昌黎郡韩道昭改并重编”。前有崇庆元年韩道昇序,次崇庆元年改并《五音集韵》原序。末不署名次。隋唐长孙训言,郭知玄、孙愐旧序。目录前有论,后有人册,检韵术。序文、目录、标题俱冠“至元庚寅重刊”六字。本书第一行及目录末又署“大明成化庚寅重刊”八字,是至元重刊金本,成化庚寅又从元板翻雕。〔金板从吴仲伊粮储借观,较明刻高二寸,广如之。故知原板,非翻雕。〕末附《五音类聚篇径指目录》一卷,《切韵指南》一卷。每半葉十行,行大字十六字,小字三十二字。黑口。
古今韵会举要三十卷
元刊本。前有壬辰刘辰翁《韵会序》、丁酉熊忠序,均行书;孛朮鲁翀序,余谦题识,则正书也。有《凡例》一卷,题“昭武黄公绍直翁编辑,昭武熊忠子中举要”,又有《礼部韵略七音三十六母通攷》一卷。熊序称“同郡在轩先生黄公公绍作《古今韵会》,仆惜其编帙浩瀚,隐屏以来,因取《礼部韵略》,增以毛、刘二《韵》,及经传当收未载之字,别为《韵会举要》一编”,是《举要》为熊氏所撰无疑。熊序后刻有陈宲告白云:“宲昨承先师架阁黄公在轩先生委刊《古今韵会举要》,凡三十卷,古今字画音义瞭然在目,诚千百年未睹之秘也。今绣诸梓,三复雠校,并无讹误,愿与天下士大夫共之。但是编係私著之文,与书铺所刊见成文籍不同。窃恐嗜利之徒改换名目、节略翻刊,致误学者,已经所属陈告,乞行禁约外,收书君子伏幸藻鉴。后学陈宲谨白。”四方牌子,十行,行十三字。是宲以此书为黄氏原书。孛朮鲁翀序亦称“文宗皇帝御奎章阁,得昭武黄氏《韵略举要》写本。至顺二年春,敕应奉翰林文字余谦校正”。亦与宲同,皆不考之过。每半葉八行,小字双行,行二十二字。黑口。《平津藏书记》以为葉二十二行者,乃《通考》行数,非本书也。首葉有“千元十驾人家藏本”朱文长方印、“锺印文烝”白文、“子勤”朱文两小方印、“魏塘锺氏文烝庚申以后所得书”朱文大方印。盖本吴兔床藏书,后归锺子勤者。又有“紫雪堂”朱文椭圆印、“金蒧之印”白文、“愚三氏”朱文两小方印。〔陈宲告白,杜人翻刻,乞官长禁约,已开近人风气。〕
续千字文一卷
宋侍其暐撰,传钞本。后有谢褎跋。《四库》附《存目》云:“里贯未详。”按赵希弁《读书后志》、“《续千文》一卷,宋侍其瑗字良器撰。黄山谷尝抵以书曰:‘引辞连类,使不相牴触,甚有功。当与《凡将》、《急就》并行也。’”再按江阴葛文康《丹阳集》有《续千文序》,作“玮”不作“瑗”。葛刚正《再续千文》云:“梁韵昔叙暐编,今录注侍其公名玮,避讳〔孝宗赐名。〕从日。犹《晋书》‘韦昭’作‘韦曜’,可证《读书后志》作‘瑗’之误。”此书后有乾道乙酉谢褎跋云:“邑大夫侍其公以其曾大父光禄所续《千文》示褎,作真、隶二书,刻诸浯溪崖石,以彰不泯。”今考王象之《舆地碑目》,《浯溪后集》侍其光祖编。《宋艺文志》有侍其光祖《浯溪石刻后集续集》一卷。浯溪隆兴甲申河间刘芮题名,内有祁阳令侍其光祖。褎所云邑大夫,即光祖也。《丹阳集》又有《侍其公墓志》云:“公讳玮,字良器,苏州长洲人。习儒学,皇祐二年登进士第。调杭州富阳、开封阳武二县主簿。掌书记阆州。改著作佐郎,知池州建德县。遭忧。服除,知光州固始县,监鄂州酒。又知吉州之永丰,签书桂阳监判官。稍迁通判全州。移刺化州,又刺池州。表请致仕。积官至朝散大夫,勋柱国。赐服佩视三品。子六人,长曰钊。钊子升卿,孙光祖。”里贯世系一一可考。惟浯溪宋人石刻,荃孙拓得一百五十五段,独无此文,未能窥见笔法。并葛刚正之注,均已久佚,为可惜耳。书人筠居亦无可考。
重绩千字文二卷
宋葛刚正撰,并篆注,有自序。影摹宋本。刚正字德卿,自号水云清隐,江阴人,故自称申浦葛叟。葛氏自河南徙江阴,最称钜族。葛胜仲守湖州,有惠政,遂家於湖。其大支仍居江阴。胜仲自署丹阳者,乃其望也。自陈振孙误以为丹阳人,《宋史》因之,而宋元《镇江志》均不录,可以订其误矣。吴中侍其良器《续千文》不用《梁千文》已见字,德卿仿而重续之,亦不用前二书字。既成,并前二书篆之,且各为之注。惜篆注前二书已佚,惟此篇仅存。虽展转摹写,其结体之工,尚可概见。《吾子行学古编》亦称之。聊城杨止堂河帅仿宋刻重雕,署名《三续千字文》,并二卷为一卷,无篆书,无德卿小序,注亦间有不同。可见宋时传本非一。《四库》未收,《江阴志》亦未载其人。每半葉四行,大字每行四字,小字每行二十字。此书係咸丰丁巳翁文勤公〔同书〕属幕僚田汉川〔大年〕摹篆,袁江李行之〔镇安〕录注,至为精妙。收藏有“翁同书字祖庚”白文小方印、“文
金匮武肄珠钤”朱文大方印、“宝瓠斋藏书”朱文方印。又有“朱学勤修伯印”、“唐栖朱氏结一庐图书记”两朱文方印。
翁氏手跋曰:“宋水云清隐丹阳葛刚正撰《重续千字文》,自为篆注。余得精钞本於维扬,盖从宋刻影写者。爱其工妙,迺属幕僚山阴田汉川〔大年〕摹其篆,袁江李行之〔镇安〕录其注,篆书视原本不爽毫髮,真书腴秀,殆欲过之。余在军中既久,无尺寸之功,意忽忽不乐。赖此陶写性灵,宣其鬱滞。若以为雅歌投壶,不知缓急,则昧予之本志矣。咸丰七年岁在彊梧大荒骆相月海虞翁同书识。”
六书正讹五卷
明翻元本。题“鄱阳周伯琦编”,注前有自序,吴当后序。每半葉五行,小字每行二十字,大篆文占三格。篆文结体犹是伯琦手书。收藏有“蝴蝶草堂”白文方印,极旧。又有“歙许志古家藏”白文方印。
六书本义十二卷
明刊本。赵捴谦本名古则,是书尚署馀姚赵古则编注,宋秦悼惠王十二代孙。首有自序、林右序、鲍恂序、徐一夔序。六书本义纲领、六书图本书数位篇第一,天文篇第二,地理篇第三,人物上篇第四,人物中篇第五,人物下篇第六,草木篇第七,虫兽篇第八,饮食篇第九,服饰篇第十,宫室篇第十一,器用篇第十二。末有牌子两行云:“先生邑人胡秉皋守宁国之明年,为正德庚辰,喜得此书,遂翻刻之。”每半葉六行,行大字占三格,小字每行二十三字。
校影宋本韵补五卷
光绪丙子见影钞宋本於厂肆,每半葉十行。小字每行二十四字,大字占三格。葉旁注大几字,小几字。首葉有“谢子芳刊”四字。价高未得,取连筠簃本校一过,颇有佳处。
形声类篇四卷
武进丁履恒撰。稿本分四卷,曰《部分篇》,曰《通合篇》,曰《论入声分部》,曰《形声馀论》。前有《与王怀祖书》及《复书》,后有庞大堃两跋。
一切经音义二十五卷
乾隆丙午武进庄氏刻本。金坛段若膺先生以宋本校订,用朱笔。间有墨笔,则高邮王怀祖先生校语也。
大唐众经音义序〔摹宋本式四行〕
〔终南太一山释氏〕
一切经音义卷第一
〔唐大慈恩寺翻经沙门玄应撰〕
宋本每“经”字提行低一格。
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