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经学第一
周易白文一卷
宋刊《九经》小字本。每半葉二十行,每行二十七字。上有《音义》,版心有刻工姓名。
周易正义十四卷
影写东洋单疏本。宜都杨惺吾同年守敬遣予,为阮文达公所未见,真惊人秘笈也。每半葉十四行,每行二十字。
周易正义序
周易正义卷第一
〔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臣孔颖达奉敕撰定。自此下分为八段:
《第一论易之三名》《第二论重卦之人》
《第三论三代易名》《第四论卦辞爻辞谁作》
《第五论分上下二篇》《第六论夫子十翼》
《第七论传易之人》《第八论谁加经字》〕
周易上经乾传第一
周易正义卷第二〔二卷〕
〔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臣孔颖达奉敕撰。〕
按:此书宋本先藏徐星伯先生家,见《程侍郎遗集》诗注。陈东之笔记亦云“雍熙二年官椠”,末葉衔名有吕蒙正等十馀人。〔此本无官衔。〕近闻由长沙何氏归吾友徐梧生户部,惜南北隔绝发,未能借校异同也。
朱氏易解五卷
宋朱长文撰。旧钞本,有绍圣元年秋九月既望吴郡朱长文序。《四库》未著录,《经义考》止有长文《易意》,未知即此书否?缺自《讼》至《离》约半卷。收藏有“祕册”阳文长方印、“张印月霄”、“爱日精庐藏书”朱文两方印。张氏书目亦未载。
诚斋易传二十卷
明敏学书院刊本,嘉靖甲辰鲁国望洋子当
序。盖明宗室也。
诚斋易传二十卷
明嘉靖壬寅尹耕刻本。板心有“疗鹤亭”三字。
此两本同刻,相去不过两年。朱刻自云“正尹刻之误”,而瞿氏《书目》所云讹字则两本相同。惟书院本标题“张先生校正杨宝学易传”,次行“庐陵杨万里廷秀”,三行“门人张敬之显父校”。尹本标题“诚斋先生易传”,次“宋宝谟阁学士杨万里廷秀著”,已非旧式,似书院本较胜也。
陈氏易说四卷
吴江陈寿熊撰,稿本。长洲诸神福跋,有云:“先生欲正王注之违,举孔疏之要,为继汉开宋之一书。”盖此书宗旨也。
尚书白文一卷
宋刊小字本。
尚书正义二十卷
影写东洋单疏本,亦杨惺吾同年所得者。每半葉十四行,每行二十四字。《周易》单疏尚见前人著录,此更绝无而仅有矣。
孔维等《上雕印五经正义表》并官衔。〔刻入《艺风读书记。》〕
长孙无忌《上五经正义表》。〔刻入《群书拾补》。〕
《尚书正义序》
〔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臣孔颖达奉敕撰。〕
《尚书正义》卷第一
〔国子祭酒上护军曲阜县开国子臣孔颖达奉敕撰。〕
尚书义考一卷
休宁戴震撰,稿本,备采众说而折衷之。原定《虞夏书》四篇,《商书》五篇、《周书》十九篇,止成《尧典》一卷。见孔检讨所撰墓表。
毛诗白文一卷
宋刊小字本。
毛诗要义二十卷
传钞本。收藏有“词仙过眼”白文小印。
诗缉三十六卷
明味经堂本。
仪礼白文十七卷
元刊本。每半葉十行,每行二十字。板心上有字数,下有刻工姓名。小黑口。
仪礼注疏十七卷
明刊本。衔名二行:“提督直隶学政监察御史馀姚闻人诠校正、直隶常州府知府遂昌应槚刊行。”
仪礼识误三卷
旧钞《大典》本。卢抱经先生校勘一过,有二跋。
卢氏手跋曰:“丁酉六月丙午阅。经注本不一,疏与释文所据本各不同。张氏必欲从一废一,非也。予借得《仪礼》注临宋本,与疏先后多少亦有异。然按之亦殊有理,此又未疏之前一本也。抱经卢文弨识。”“乾隆四十二年七月乙亥抱经氏阅於锺山书院。是日课士。”
仪礼旁通图一卷
元刻本。
周礼十二卷
宋刊巾箱本。郑氏注。有重言〔二字作阴文。〕无重意,刻印俱精。每半葉九行,每行十七字。日本曼殊院旧藏,有印,白文。
礼经会元四卷
元刊本。有至正乙巳潘元明序、至正丙午陈基序。本传后有六世孙葉广居识。每半葉十一行,每行二十四字。小黑口。收藏有“吴兴李敬仲氏家藏”朱文长印。
礼记白文二卷
宋刊小字本。
礼记单疏
影写东洋卷子本。
礼记集说十六卷
元刊本。首行“礼记卷第一”,次行“后学东汇泽陈澔集说”。篇首有至治壬戌澔自序及凡例五则,为元时最初之本。每半葉十一行,每行二十一字。大黑口。六老堂三十卷,通行本十卷,均非旧第。通行本并凡例亦失去矣。
白虎通德论十卷
元大德刊本。前有大德九年东平张楷、大德乙巳东平严度两序。目录后有识语,为无锡州守刘平父锓梓,耆儒李显翁晦所藏旧本。每半葉八行,每行十七字。收藏有“马玉堂”白文、“笏斋”朱文两方印。
某氏手跋曰:“《白虎通德论》十卷,元大德刊本。天籁阁藏书,汉班固撰。前有大德九年东平张楷、大德乙巳东平严度两序,并无名氏跋。”按:是书为无锡州守刘公平父锓梓,或即平父所识欤。目录后又有题辞云“敬以家藏监本刊行”,是则平父所识无疑。跋中论“不欲改迎子刘”一事云:“班固汉人,去古未远,必有所祖。假借通用,耒可尽知。后人未得班固之心,安可轻议班固之述作”云云。诚哉是言,亦可见其笃信好古,谨慎不苟矣。汉时《尚书》立学官者凡四家,曰欧阳氏,曰大夏侯氏,曰小夏侯氏,曰《古文尚书》。师承各守,训解多岐。至字句之异同,见於《释文》诸书者,盖难枚举,安知四家中不有作“迎子刘”者?古书散亡,百不存一,敢据今日所见之本为定耶。明辽阳傅钥本改“迎子刘”为“迎子钊”,并删去此跋。以后吴琯、程荣、何允中、胡文焕、锺惺诸本俱袭其谬,沿误至今。不特无一人纠正,且有以不改“刘”字为过於拘泥者。於此盖叹平父之卓识为不可及也。
左传正义五卷
影写东洋单疏本。存卷四〔鲁隐公六年起。至卷九。庄公三十一年止。〕
穀梁正义一卷
江都梅毓撰。毓字延祖,蕴生先生之子也。同治庚午举人。绩学早世,著书未成。稿本流传,仅此一卷而已。
孟子私淑录三卷
休宁戴震撰。问答体,曲阜孔氏散出书。卷面题字“乾隆十六年岁次辛未春三月录”三行。
校元本论语注疏十卷
杨氏手跋曰:“元椠《论语注疏》十卷,卷首题‘翰林侍讲学士朝请大夫守国子祭酒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臣邢昺等校定。’按《宋志》及《中兴书目》并云邢昺《论语正义》十卷,今注疏本皆分为二十卷。此本仍十卷,尚存单疏之旧。第四卷、第八卷后有木记云‘平阳府梁宅刊’,第五卷、第九卷有木记云‘大元元贞丙申刊’第十卷题‘尧都梁宅刊’首尾有‘养安院藏书记’。〔养安院为日本旧藩藏书之名,今日本所传古本多有其印记。〕按今世所传《论语注疏》以十行本为最古,然脱误亦不少。如《序解疏》中‘少府宋畸’,十行本以下并作‘朱畸’。据《汉书·艺文志》、《释文·叙录》皆称‘宋畸’,此本与《汉志》、《释文》合。若无此本,则‘宋’、‘朱’二字竟不能定为谁误。又‘不逆诈’章、‘古之狂也肆’章、‘叔孙武叔毁仲尼’章疏文,十行本有空阙,闽监本同,毛本以意补。此本独全。又凡浦镗及阮校所疑疏中讹字,此本皆不误。〔别详《札记》。〕是此本虽刊於元代,必根源於单疏,决非从十行本出。其注文亦多与纂图本《集解》合,远胜十行本。如‘不患人之不已知’章,此本有注文‘王云徒患知己之无能’九字,各注疏本皆脱。至於雕刻之精,俨然北宋体格,亦决非十行本所及。考金元之世,平阳立经籍所,故一时书坊印板麕集于此。今传世者,唯《政和证类本草》是平阳张存惠所刊,然已经明成化间重镌,非平阳原本。唯此尚是原刊,初无一葉损失,岂非瑰宝也哉!杨守敬识。”
是书杨惺吾得於日本,刊印之精,为元刻中罕见。跋中推为北宋体格,实非虚语。留案头月馀,因议值未妥,校阮刻一过,成《札记》一卷。还书之日,颇为怅惘。
大学本旨一卷,中庸指归一卷
旧钞本。收藏有“大兴刘氏校经堂藏书印”朱文长方印。
孝经一卷
影钞相台岳氏刻本。摹写极精。昆山徐氏藏书。收藏有“传是楼”朱文长印、“徐炯珍藏祕笈”朱文长方印、“彭城中子审定”朱文长印、“徐仲子”朱文长印、“御赐”白文、“忠孝堂”朱文长印、“慧成私印”白文方印。后有“浙江按察使”、“两浙江南盐运使”两官印。
孝经一卷
日本影宋刻本。后有《音略》。每半葉十五行,每行二十三四字不等。
孝经一卷
日本影宋刻本。前有唐元行冲序,后有宽政十二年源弘贤识。每半葉六行,每行十五字。

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