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诸子第三
荀子二十卷
明刊本。板心上方标“世德堂刊”四字。顾千里云:“即从元纂图互注本而出,惟删其重意。”然《修身篇》“邱山崇成”句,《王制篇》“何独后世也”句下两条犹未尽删。其二十卷尾葉尚刻“纂图互注”四字。卢抱经云:“虽有脱讹差舛,其本终未尽失。”
世德堂六子:《老子道德经》二卷、〔河上公注。〕《庄子南华真经》十卷、〔郭象注。〕《列子冲虚至德真经》八卷、〔张湛注。〕《扬子法言》十卷、〔五臣注。〕《文中子中说》十卷。〔阮逸注。〕
孔丛子三卷
崇祯癸酉裔孙孔胤植刻,连丛尚完。前有胤植序,后有孔尚达跋。
韩非子二十卷
明刊本。字画极清朗,题下有“亏四”二字,是重刻《道藏》本。
吕氏春秋二十六卷
元刊本。高诱注。前有郑元祐序,序后有“嘉兴路儒学教授陈泰至正六年刊”一行。每半葉十行,每行二十字。元嘉兴路总管刘贞刊。贞字庭幹,海岱人。以文儒起家,出为嘉兴路总管,擢授海道都漕运使。父克诚,字居敬,号节轩先生。累赠至礼部尚书,嗜校古书。庭幹所刻,皆节轩所校。今流传尚有《大戴礼》、《逸周书》、《韩诗外传》、《陈骙文则》等书,而孔轩以为刘贞庭,误矣。
吕氏春秋二十六卷
明嘉靖戊子许宗鲁刊本。前有宗鲁序。
文始真经三卷
明刊本。每节冠以“关尹子曰”。分一宇、二柱、三极、四符、五鉴、六匕、七釜、八筹、九药凡九篇,犹存旧本之式。
冲虚至德真经八卷
元刊本。每半葉十一行,每行二十二字。字体清朗,元椠之至精者。
通玄真经十二卷
默希子注。按:《道藏》本有徐灵府注《文子》十二卷,即此书也。灵府号默希子,杜道坚《通玄真经赞义》云:“灵府,钱塘人。玄宗时徵士,隐修衡岳,注《文子》。书上进,遂封通玄真人,名其书为《通玄真经》,是《文于》之为《通玄真经》,始於灵府之注也。”此本前有默希字自序。有云“我唐十有一葉皇帝”,又云“默希以元和四载投迹衡峰之表”。是灵府隐衡岳在宪宗时,非玄宗时矣。此书为严铁桥手钞本,下有璧一至璧十二,是从《道藏》钞出,有“严可均印”朱文、“铁桥”白文两大方印。
意林注五卷
海宁周广业附注。前有例言八则,录略十一则。首序撰人讳字爵里,著述大意,而诸史所记卷帙,现今完阙存佚附焉。篇中涉有疑义,重采旧注及他书补之。先有注者,加“本注”二字,下别以按语。偶有所论,亦附篇末。后有《逸文》一卷、附录一卷。据《容斋随笔》所称,牟子、蒋子等十六家益之。
此书先在厂肆得四五两卷,及逸文附录一册。后在谭仲修同年〔献〕案头见有全书,为刘泖生手写本,而无逸文附录,因互钞凑足。丁酉又得旧钞本於扬估,亦无逸文附录,注亦详略不一。稍为考核,俟好事者刊行焉。
新语二卷
《两京遗编》本。刻於明万曆十年,犹有古意。《术事篇》“至要”不作“致要”、“资质”不作“资执”,殊胜他本。
明胡维新两京遗编十二种〔维新自序原一魁跋〕
〔贾子十卷 李元阳序
春秋繁露八卷 嘉靖甲寅赵维垣序
盐铁论十卷 弘治辛酉涂祯识都穆后序
风俗通十卷 翻大德本
潜夫论十卷
仲长统论一卷
中论二卷 宋绍兴石邦哲识、元至治陆友仁记。
申鉴五卷 明黄省曾注,何孟春、王鏊序,省曾自序。
人物志三卷 明王三省后序。
白虎通二卷明杨佶校。
文心雕龙十卷〕
贾谊新书十卷
明刊本。此书宋程漕使梓於潭州,淳熙辛丑潭州州学教授胡价跋。正德乙亥吉府重刊,有右长史杨节跋。每半葉八行,每行十八字,黑口。收藏有“古潭州袁氏卧雪庐收藏”白文方印。
贾谊新书八卷
明弘治刊本。目录后识云:“凡物久渐弊,弊久渐新。《新书》之行尚矣,转相摩刻,不知几家。字经三写,误谬滋多。所谓久则弊也。颉谨将各本与他本往复参校,尚有传疑,其亦弊则渐新。若好古君子,更得善本考正,则此书之弊尽革而永新矣。弘治乙丑句吴沈颉志。”收藏有“海宁杨芸士藏书之印”朱文方印。
盐铁论十二卷
明弘治刊本。目录后识云:“祯游学宫时,得汉庐江太守丞汝南桓宽次公所著《盐铁论》。读之,爱其辞博,其论覈,可以施之天下国家,非空言也。惜所钞纸墨岁久漫漶,或不能句,有遗恨焉。迺者江阴始得宋嘉泰壬戌於荐绅家,如获拱璧。因命工刻梓。嘉与四方大夫士共之。弘治辛酉十月朔日新淦涂祯识。”
此张古馀影刻之祖本,明时刻於江阴,尤为难得。收藏有“郑西冉阅”朱文正书一长印、“醉经堂印”、“志雅堂印”朱文两方印。
扬子十卷
无注,明刊本,板心有“芸窗书院刊”五字。又有《文中子》十卷,与此同。疑所刻尚不止二种。
人物志三卷
明刻蓝印本。前阮逸序,后王三省题识。字大悦目。
类编标注文公先生经济文衡前集二十二卷
元刊本。每半葉十二行,每行二十三字。中多明人补葉。收藏有“文登于氏谟觞馆藏本”白文长印。其馀藏印纍纍,皆伪作也。
独断二卷
明刊本。后有牌子云“嘉靖仲冬宗文堂郑氏刊”两行。
大德新刊校正风俗通义十卷
元刊本。每半葉十行,每行十七字。卷九、卷十影写极工。收藏有“马印玉堂”白文、“笏斋”朱文两方印。
儒门经济长短经九卷
旧钞本。字迹古雅,纸墨极旧。每卷有“杭州净戒院印行”七字。
精校封氏闻见记十卷
以明隆庆戊辰影写宋本校雅雨本。二卷《石经篇》增出百六十三字。三卷《制科》增二十三字,《铨曹》增六字。四卷《尊号》增二十六字,《露布》增八字。五卷《烧尾》增十九字,《图书》增二十四字。其一二字足补正者,又数十处,悉於卷端标记。明钞本。藏莫子偲丈处,从弟柚岑校此本以遗余,余又据张海鹏本校过,更为完善矣。
刊误二卷
旧钞本。收藏有“翰林院”官印。
梦溪笔谈二十六卷,补三卷
明崇祯辛未嘉定马调元刊本。有前后序,云悉遵乾道扬州本缮写翻刻。
西溪丛语二卷
明鴸呜馆刻本。嘉靖戊申锡山俞汝成序,士礼居藏书。
黄氏手跋曰:“此鴸呜馆刻《西溪丛语》,余亦有之。但贮诸家塾中,不以为难得之书。迨后见蒋寿松收顾氏书中有钱遵王家钞本并手校者,始知即从是刻钞出,遂重之。钱本阙失多同,因视鴸呜馆刻为难得,而登诸旧刻之列。后余得嘉鱼馆钞本,取刻本相校,固胜刻。而刻亦有胜钞之处,钞因与刻并藏。惜刻有阙失并糊涂处,复借张讱庵藏本补钞写全,可云尽美矣。顷湖估来说新开环经阁有旧刻《西溪丛语》,甚完全清爽。余曰:‘是必鴸呜馆刻本也。’属为取阅,果然,实胜向来所有之本。奈遭俗子评点,瑜不掩瑕,余以难得,故卒收之。易以家刻书三种。今而后钞刻皆为善本,可无遗憾。癸未四月十有三日荛夫记。”
容斋随笔十六卷,续笔十六卷,三笔十六卷,四笔十六卷,五笔十卷
明马调元刻本。收藏有“少华王氏植槐堂藏书记”朱方长印。
履斋示儿编二十三卷
旧钞本。孙奕自序,后有“新安如韦馆藏板”七字。文登于氏藏书。
程氏演繁露十六卷
题新安程大昌著,明族裔孙煦校刻。后有淳熙辛丑陈应行跋。以瞿氏《书目》证之,是嘉靖辛亥刻本。
野客丛书三十卷,附野老记闻一卷
明嘉靖王敦祥重刊本。每卷末有“长洲吴曜书、黄周贤等刻”两行。板心亦有黄周贤、严椿等刻工姓名。
老学庵笔记十卷
过录黄荛圃校影宋本。
顾氏手跋曰:“是书毛子晋刊入《放翁集》行於世。予尝见陆敕先用钞本所校,斧季又用影宋本校,后五卷用残宋椠本校。第七后半卷及第八卷改补诸处,每与此刻合。今以朱笔圈别识之。盖此刻所据乃善本也。独是子晋跋语,首称向刻《稗海》函中,宜用此为底本,而相出入如此。敕先、斧季又绝不及此刻一语,皆所未解也。乾隆六十年岁次乙卯正月十一日涧蘋顾广圻校毕记。”
“陆敕先用宋本校汲古毛氏所刊,今归小读书堆。取勘此刻,颇多与宋本合者,实胜毛本远甚。已悉圈其旁为识。其他异同,仍载如右。乙卯四月涧蘋又记。”
“影宋本止有后五卷,毛斧季所据亦然,岂宋椠已不全耶?丁巳七月假得,较一过如右。至其本有评语,极浅陋可笑,而末题唐子畏名。兹悉削不录,恐阅者仍惑焉。爰并识之。二十八日灯下顾广圻书。”
黄氏手跋曰:“客岁假余友顾涧蘋校本《老学庵笔记》,至今春始为传录。渠所校为明会稽商濬本,是《稗海》中所梓。今此本亦同。然其中已有改正处,未识是翻板否?嘉庆元年中澣一日校毕书。棘人黄丕烈。”
“东城顾五痴家有影宋钞本,余曾见之。惜需值太昂,未之得也。拟假一对以著异同。荛圃氏。”
“嘉庆乙亥重阅。此已越二十年矣。计跋此尚在昭明巷老屋,今一再迁徙,家中人唯老妻犹是旧有者。长妇及幼儿、幼女、三孙皆后添矣。长儿已亡,长女、次女已嫁。时事变迁,可感也夫。”
“乙亥四月八日,用新收影宋本校前五卷,并钩勒行款,补涧蘋、陆敕先校本所未及也。余检此书后五卷,影宋本虽残帙亦未易得,故但借校之。其前五卷未尝有影宋本也。今忽得影宋十卷,可喜之至,手校如左。其后五卷,亲见影宋本,故不复校也。复翁。”
“余收得影宋本,友人张讱庵借校,并此校本同借去,五月初一抵莫还。余適有事,未及检点。明晨坐百宋一廛中,检点及此,此讱庵于临校时代为雠勘,并补后五卷所未校者。如此借书,获益胜于还书一瓻多矣。惜讱庵古道,不即手录于上,谨以夹签识之,尤慎之至也。廿止醒人记”。
“一至四影宋本张讱庵补校十条,五至七张讱庵补校十条。按:毛斧季校残宋本,后半卷影宋如之,讹谬独少。甚哉宋刻之可宝,而影宋之亦可信也。八至十张讱庵补校九条。通十卷,共补校二十九条。廿止醒人手录,乙亥五月二日。”
“此书临校宋本,迄今已阅二十年,境界非昔日可比,而所见之书,又有影宋本全部出为余补昔日所不逮。余之享书福不可谓不厚,岂此一事果足折诸福,使余窘迫无地耶。家计日拙,虽迫於男婚女嫁衣长食阔之累,前跋已略及之。而此书新载廿止醒人之号,盖余取渊明诗意写照所云。廿止醒人者,渊明诗《止酒》一章廿句,句有‘廿止’字,止酒则醒矣。故余戏取以为自号云。余自甲寅丁外艰,乙卯遭火灾,遂至日蹙一日。然此二十年来,纵极支绌,不如今日之甚。究由余之梦梦也,今醒矣,殆将自止矣。渊明诗本有‘廿止’字,而今適当二十年,非前定耶。廿止醒人之自号,抑何巧耶。乙亥端阳前四日复翁丕烈记。”
宾退录十卷
明影宋钞本。空格悉依旧式,上下二册,长卷头康熙戊戌蒋西圃手摹,赵与时分书自序,刘燕庭补钞宝祐五年陈宗礼序。书签亦燕庭自题分书。收藏有“西圃蒋氏”白文方印、“璜川吴氏收藏图书”朱文方印、“清爱堂”盘龙朱文长印、“嘉荫簃藏书印”朱文方印、“文正曾孙刘印”、“喜海”白文两方印、“燕庭藏书”朱文长方印。
识遣十卷
传钞本。后有方山吴岫跋。
吴氏手跋曰:“考据確而精,论断审而正,记载书绝高品。故宋元著述家多援引之。然传写日久。间有亥豕脱亡,欲借一善本订之。遍索邺侯于海内,无有应也。故岫藏于箧中六十年馀,亦不轻以借人。隆庆改元三祀姑苏方山吴岫识。”
困学纪闻二十卷
元刊本。泰定二年弟子袁清容序,而刻於庆元路学,距先生没时三十年,为是书初刻。有牟应龙前序,陆晋之后序。前有“伯厚父”、“深宁居士”墨图记二方,卷末有“孙厚孙宁孙校正庆元路儒学学正胡禾监刊”二行。每半葉十行,每行十八字。黑口。
敬斋古今十二卷
旧钞足本。张月霄、黄荛圃旧藏。末有“万曆庚子春三月之吉武林书室蒋德盛刊行”两行。收藏有“士礼居藏”朱文分书长印、“秘册”朱文小长印、“张印月霄”朱文方印、“爱日精庐藏书”朱文方印、“闽中韬园陈氏珍藏”朱文长印。
黄氏手跋曰:“是编十二卷,为李氏原书,首尾完具。中十一十二两卷合为一卷,疑一阙其末、一阙其首而并为一也。本士礼居黄氏藏书,今归嫏环仙馆,洵罕见之秘笈也。夏月假读,从殿本对勘一过,增多二百五十五条。其殿本有而此本阙者六十馀条。以此推之,知当日《大典》所收亦即此本也。使全书果如本传所记为四十卷,则《大典》中零篇,不应于十二卷中已得十之八,而于三十卷仅得十之一二也。盖四十卷之数,或‘十四,二字之倒,抑先时未定之目,迨后有所删并,其定本则为十二,未可知也。旧钞讹字衍脱颇多,随手改定,尚多未尽云。道光丁亥闰月下澣拙经叟黄廷鉴识。”
九曜斋笔记不分卷
东吴惠栋定宇撰。行书稿本,时有添注。移易处与《松崖笔记》每多互见。后有陈硕甫先生跋语。
淮南鸿烈解二十八卷
明弘治辛酉芦泉刘绩刻,分卷与他本不同。后有识云:“据他书补数千字,改正数百字,删去百字。吾友沈子培以此为善本。”
明太祖御注道德经二卷
旧钞红格本。
广弘明集四十卷
明刻本。目录后有“径山寂照庵自刻万曆辛亥岁冬十月识”二行。世所谓支那本也。
开元释教录二十卷
明支那本。
法藏碎金录五卷
明嘉靖刻本。板心有“晁氏宝文堂”五字。
佛祖通载十卷
明刊本。后有万曆六年吴郡西寿山沙门性月跋。
唐摭言十五卷
旧钞本。新城王氏藏书。
李氏手跋曰:“乾隆庚申五月,购得新城王氏家藏钞本《唐摭言》十五卷。按:阮亭《蚕尾集》有《摭言》足本,跋云‘《摭言》十五卷,从朱竹垞翰林借钞。视《稗海》所刻多十之五。唐人说部流传至今者绝少,此书洎《封氏闻见记》皆秘本可贵重。当有好事者共表章之’云云。当即此本,名贤手泽,洵可宝也。庚申季秋易安园主人李文驹手识。”
“又按阮亭《居易录》云:‘唐王定保《摭言》足本凡十五卷,宋嘉定中柯山郑昉刻於宜春。竹垞有写本,予戊辰辛未於京师两借观之。今会稽商氏刻仅十之一耳。商刻《稗海》多得之浙东钮石溪家云。’今是本末卷尾有前字,的係所钞宋本无疑。驹又识。”
按:蒋凝赋四句播於人口,或称之曰“臼头花钿满面,不若徐妃半妆”。今本均作“白头”。昔人以臼头本为贵,此尚是臼头本也。
春明退朝录三卷,挥麈录二卷,合订一册
旧钞本。吴枚庵藏书。《退朝录》卷未有“乾隆辛丑日短至馆生陶绪翰钞讫”。《挥麈录》上卷末有“乾隆辛丑冬至后一日馆生陶绪翰录竟”,下卷末有“腊月初五日馆生陶绪翰写竟”。收藏有“枚庵流览所及”朱文方印,后有“张印绍仁”白文、“学安”朱文两方印、“讱庵”朱文大方印。
张氏手跋曰:“宋敏求《春明退朝录》三卷、杨诚斋《挥麈录》二卷,乃宋人说部中之攸关掌故者。向编刻於《百川学海》,别鲜善本流传。此册为吴枚庵所录,惜钞写不工。舛讹颇多。今霉雨之后,检曝藏书,因阅一过,改正数十字。意有疑者记之,俟更考焉。嘉庆戊辰夏日长洲张绍仁书於静寄东轩。”
春明退朝录三卷
明翻宋《百川》本。
麈史三卷
明钞本。士礼居藏书。
黄氏手跋曰:“嘉庆癸酉初秋,书友从任姓易得旧钞《麈史》。適过余斋,因得寓目。取校旧藏钦仲阳本,知此为最先之本。钦仲阳本行款与此同,且字之误者多合,后经义门何先生手校。斧季毛公曾借诸何氏,题曰‘钦仲阳本’。今藏余家,故亦题为‘钦仲阳本’也。此本钞手在钦本先,无旧时藏书家图记。卷端任文田印,即今所自出者。卷上阙一葉,影钦本补钞。卷尾剜去一行,以旧纸黏补,想是原有。‘庆元云云’一行,亦据钦本填补。秋雨凉生,手订此本,舛误阙失而志其颠末如此。中元后三日复翁丕烈识。”
“是书虽非毛氏所云何元朗本及伊舅氏仲木本,然古色古香,溢于楮墨,想不在二本下也。余既得钦仲阳本,又得此,可云双美。因重装与钦本并储。以来自任氏塾中,称曰‘任文田本’云。癸酉中秋前十二日复翁识。”
“己卯秋获见何元朗本,手校其异同於钦仲阳本。因索直昂,未之得也。盖为小读书堆藏本,而今已散出矣。复翁。”
卷首有“任印文田”白文方印,每卷有《士礼居藏分书》朱文长印、“平江黄氏藏书”朱文大方印。卷末有“织帘过眼”朱文小方印、“兰园”白文小印。
冷斋夜话十卷
竹虚斋钞本。收藏有“鄂□(此处原文为方框字)”白文、“襄勤伯章”朱文两方印。
石林燕语十卷
明正德元年监察御史杨武刊於大梁。后有跋,提行空格,皆依旧式,盖源出自宋本。每半葉八行,行十六字。黑口。此书以此本为最善,收藏有“谦牧堂藏书记”白文、“谦牧堂书画记”朱文两方印。
石林燕语详校本十卷
仁和胡珽合杨氏、商氏两刻本,何义门、沈文起两校本及《四库全书考证》、李心传《旧闻证误》诸书校改,印入《琳琅秘室丛书》第五集。荃孙旋得《儒学警悟》中《石林燕语辨复》,合诸书校之,差为完善。
石林燕语辨十卷
宋汪应辰撰。《四库》未著录,从《儒学警悟》中钞出。〔《儒学警悟》太学俞鼎臣同上舍兄经编。〕第六卷阙首二葉,目二百条。《吹网录》以为二百二条,衍“二”字。
寓简十卷
旧钞本。吴长元藏书。收藏有“翰林院”宫印,又有“州来氏藏书记”朱文长印、“寒山一片石”朱文长方印、“延陵季子”白文方印、“寄云楼”朱文长印。
校扪虱新话十五卷
原书四卷。从明秣陵张可大校本钞出,荃孙假十五卷本校之,钞手甚旧。首行“新刊潮溪先生扪虱新话卷之一”。分四十五类,每类若干条。题上注“前话”、“后话”,题下注数目,立法类又多一条,较为完整。
梁谿漫志十卷
旧影钞宋嘉泰本。后有国史院牒并官衔,每半葉十行,每行十九字。收藏有“翰林院”官印。
鹤林玉露十六卷
明南台旧刻本。万曆七年,莆田林大黼补二十馀板。至三十七年,馀姚孙鑛属赵元茂、赵如白逐字刊正。又得宋活字六卷本,摭二十条为补遗。鑛自为之跋。收藏有“润州蒋氏藏书”朱文长印。
鹤林玉露十八卷
日本翻明万曆甲申刊本。分天地人三集,每集六卷,均有景纶小序。每卷序次亦不同,有明黄贞序。
佩韦斋辑闻四卷
旧钞本。收藏有“读易楼秘笈印”朱文长印、“笷邨珍藏”朱文方印、“梯香阁藏”朱文长方印。
齐东野语二十卷
元刊本。前有至元辛卯戴表元序。每半葉十一行,每行二十字。中多补板。
志雅堂杂钞一卷
旧钞本。字画俊雅,蓝笔点句,朱笔校改,亦甚工整。收藏有“润州蒋氏藏书”朱文长印、“孙尔准读书记”朱文方印、“爱閒居士”朱文小方印、“桐轩主人藏书印”朱文长印。
澄怀录二卷
此书李顺德师钞以贻潘文勤师者,原出吴枚庵本。
吴氏手跋曰:“右借吾邱芝本,付陶生智录出。千狐腋,百衲琴,无穷山水,尽入奚囊夹袋中矣。丙申六月十八日,枚庵漫士吴翌凤记。”
庶斋老学丛谈三卷
明钱功甫手钞本。士礼居藏书。收藏有“钱氏书印”朱文方印、“润州蒋氏藏书”朱文长方印、“桐轩主人藏书印”朱文、“爱閒居士”朱文两印、“黄金散尽为藏书”白文、“歙西长塘鲍氏知不足斋藏书”朱文两方印。后有“老屋三间赐书万卷”、“歙西长塘鲍氏知不足斋藏书印”两朱文大方印、“海宁陈鱣观”朱文长印、“孙尔准读书记”朱文方印。
黄氏手跋曰:“嘉庆庚午仲冬,用五砚楼所储槜李曹氏旧钞本校一过。似此较胜。然曹本亦有一二可取处,以朱笔注於上方云。〔凡行间朱笔所校係旧有。〕复翁。”
齐民要术十卷
明胡震亨刻本。前人过录校语。
新镌朱批武经七书十卷
明闵昭明伯弢刻本。评点朱色套印。
七书者,《孙》、《吴》、《司马法》、《李卫公问对》、《尉缭子》、《三略》、《六韬》。《六韬》分四卷,馀各一卷。王文成批点本有徐光启、孙元化、胡宗宪、茅震东四序。收藏有“韦氏藏书”白文、“子牧子”朱文两方印。
神机制敌太白阴经十卷
旧钞本。篇首有李筌自序,及“入内内侍高班内班品臣赵承信”等衔名。卷一有《总序》及《天无阴阳》、《地无险易》两篇。又多卷九、卷十两卷。惟卷三阙《将军篇》,卷五阙“搜山烧草”以下。卷六《阵图》亦不完,仍与张刻同也。收藏有“锡纶私印”朱文方印。
武经总要前集二十一卷,后集二十一卷
明弘治甲子西安守马思进刊本。前集“制度”十六卷,“边防”五卷。后集“□□(此处原文为方框字)”十五卷,“古候”六卷。有仁宗御製序。后附《行军须知》二卷,《百战奇法》二卷。有陕西布政使李赞序。
大唐开元占经一百二十卷
蓝格旧钞本。海昌杨芸士藏书,后归郁泰峰收藏。有“杨印文荪”白文、“芸士”朱文两方印、“海宁杨芸士藏书印”朱文大方印、“泰峰所藏善本”朱文方印。
观象玩占五十卷
绵纸旧钞本。有朱笔校改。
乾象通鉴一百卷
宋河间免解进士李季奉敕编。此书见《玉海》,《四库》末著录,阮文达亦未进呈。孙渊如先生得旧本传钞,海内始知有是书。孙先生两跋,见莫氏《经眼录》。李季在秦会之十客内,《老学庵笔记》言为会之设醮,其人盖深於阴阳术数之学者。
宋宝祐四年会天曆一卷
据宋本过录。并录朱彝尊、钱大昕、李锐、沈钦裴、蔡复午、陈杰、金望欣七跋。收藏有“吴兴丁氏迟云楼藏书记”朱文方印、“宝书藏本”朱文长印。
太玄经十卷
万玉堂刻本。每半葉八行,每行十七字。板心有“万玉堂”三字。白口。是明人翻宋刻最善之书,莫氏《经眼录》以为宋刻,误矣。
类编曆法通书大全九卷
临江宋鲁珍辉山《通书》,金谿何士泰景祥《曆法》,鼇峰熊宗立道轩类编。明刊本,黑口。内有至元二十四年台司造《春牛图》,又有台司出行吉日,可为元刻证据。
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
明翻宋本。题启玄子次注,林亿、孙奇、高保衡等奉敕校正,孙兆重改误。字画极精。每半葉十行,每行大字二十,小字三十。收藏有“检亭藏书”朱文方印、“退思居记”白文方印、“时于此中得少佳趣”朱文长方印。
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十二卷
明影写宋本。纸墨极旧。后有王安石等衔名,末有“正统六年十有五日琴川俞氏永惠堂家藏”一行。收藏有“汪士锺字春霆号暘良园书画印”朱文长方印。
难经本义二卷
元许昌滑寿著。四明吕复校正明刻本。寿字伯仁,许州襄城人,见《明史·方技传》。有揭口序、张翥序、刘仁本序、自序,均在至正间。
医心方三十卷
日本行针博士康赖撰。安政六年刊本。所采多唐以前书。
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三十卷
明覆金刊本。宋曹孝忠撰。金泰和甲子晦明轩本。明成化戊子翻刻。有孝忠序、金麻革序、刘祁跋、宇文虚中跋。每半葉十二行,每行二十三字。
伤寒百问六卷
日本称觥堂刻本。
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十八卷
日本尚书堂刻本。是书分别三因归一治,其说出《金匮要略》。收藏有“淮浦草堂”朱文长印、“分蕉绿窗观赏”朱文方印、“随轩”朱文小方印。随轩,上海徐渭仁也。
卫生宝鉴二十四卷,补遗一卷
元罗天益撰。明刻本。天益字谦甫,藁城人。谦甫受业东垣,盖升其堂而入其室者。是书采摭李氏精研之论,益以论诸家之说,而以己意隐括之,实为医家至要之书。卷一至三日《药误永鉴》,卷四至二十曰《名方类集》,卷二十一曰《药类法象》,卷二十二至二十四曰《医验纪述》。后附《补遗》一卷,述外感伤寒等证,疑韩夷重刊时增葺。前有胡广序、蒋用文序,后有韩夷公达跋、杨荣后序。收藏有“太谷孙氏家藏”朱文方印。
医林集要十卷
明王玺撰。明刻本。玺官甘肃总兵官平羌将军,手集古今良方加以论断。始於中风,终於小儿,凡十卷。成化壬寅春德堂刊,首有玺自序。
玉机微义五十卷
明正统庚申陈有戒刊本。首有莫士安序、纯自序,均作於洪武丙子。又杨士奇序,后有王暹序。《四库》所收永州本刻於嘉靖庚寅,则在此本之后矣。首葉有“清川氏图书记”朱文长印,盖日本收藏家也。
全幼心鉴八卷
明寇平撰。成化四年刻本。平字衡美,选古方效於今日者,汇成一书。前列察病法,后具用药方,名曰《全幼心鉴》。牌子一小儿捧一牌,曰“玉峰书堂”四字。
摄生众妙方十一卷
明隆庆三年衡府刊本。首有衡王序,后有马崇儒跋。
先醒斋广笔记四卷
明刻本。是编初名《先醒斋笔记》,乃长兴丁元荐取缪希雍所用之方,裒为一编。希雍又增益群方,兼采本草常用之药,增至四百馀品。又增入伤寒温病时疫治法,故曰“广笔记”。首有丁元荐序。癸丑春日则万曆四十一年也。收藏有“黄”字朱文方印、“保如”二字朱文方印、“宝儒藏书印信”朱文方印。
新刊铜人针灸经七卷
明山西平阳府刊本。篇首小引云:“夫疗病简易之法,必须针灸。欲明针灸之方者,必须注意於是经。是经也,得之秘传。治病则有受病之源,指穴则有定穴之法。效验神速。亟绣梓与众共之。”
新编西方子明堂灸经八卷
西方子无考,与《铜人针灸经》合刻。《四库》著录即是本也。

1